天科动态News

当前栏目: 首页Home > 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re > 天科动态News

条件建设:强发展之基,固使命之本——天科院“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系列报道(一)

更新时间: 点击:4693 所属栏目:天科动态 Update Time: Hits:4693 Belong Column:News
编者按:
在渤海湾巨大C型的最西端,是海河的入海口。在行政区划上,这里属于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极”的天津市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曾经的大建设时期一样,面朝大海的滨海新区如今也到处是建设工地,呈现了一派繁忙、只争朝夕的画面。
坐落于此并离出海口仅为2公里的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天科院”)也紧跟时代步伐,全力向“打造我国水运工程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科研院所”这一目标迈进。近日,随着我国水路交通运输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花落”天科院(详细报道见本报9月24日2版),天科院科研能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此,本报推出天科院“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日前,长440米、宽100米的大型水动力实验室一期工程大型海港和内河物理模型试验大厅在天科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了解,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通用试验大厅。
“科研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为打造成我国水运工程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研条件建设,交通运输部各级领导也非常支持天科院科研条件建设。”天科院院长张华勤告诉记者,目前天科院综合试验研究厅达18座,总建筑面积达10.6万平方米,同时拥有着一批国际领先的风、浪、流及船舶通航模拟的测试仪器设备。
一项数据也证明了十年来天科院条件建设的喜人成果:2011年底资产总额达7.08亿,其中科研设施与设备资产价值3.56亿,是2002年底的4.82倍,预计到2015年底资产总额可到14亿,是2002年底的10倍。
承担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跨越发展
在18座综合试验研究厅中,有一个厅专项试验研究时间最长,且国内的影响最大,那就是三峡厅。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决定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研究三峡工程建设。为了全面进行长江三峡工程的通航和泥沙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1993年在交通部的支持下,天科院建成了三峡专用试验大厅。大厅长度达310米,并按照三峡上游1:100比例建成三峡水利枢纽模型。
据介绍,正是在这个厅内,天科院的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开展试验研究,拿出多套方案反复论证比对,历时长达十年,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随着三峡大坝成功建设,三峡厅及其试验模型成为了滨海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除了服务三峡建设之外,天科院先后完成了上百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交通运输部重点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研究,为重大工程建设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工程中航运和泥沙关键技术的研究,到汉江游荡型河段航道整治技术研究、珠江口伶仃洋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上海洋山深水枢纽港建设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研究;从长江、黄河、西江、松花江、湘江、珠江、黑龙江的开发建设,到上海、天津、黄骅、广州、福州、营口、深圳、青岛、大连等全国各主要港口的新建、扩建工程,祖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大港口上都留下了天科院的足迹。
“我们已经建成和即将建设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功能齐全先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设施和设备。”天科院分管条件建设的副院长朱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天科院实验设施逐步配套齐全,研究手段包括原体观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卫星遥感、电子遥控自航船模、动态仿真等。
“目前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也有我们的身影。”据了解,为了解决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18个试验厅之一的水上通航安全与环保试验厅正开展港珠澳大桥的相关试验。
“为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为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张华勤告诉记者,这“两个支撑”正是天科院的责任与使命。
顺势而为,站在行业最前沿主动发展
“借势而为,趁势而上。” 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张华庆告诉记者,天科院的科研条件建设能取得今天成绩,“秘诀”之一便是紧扣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始终主动地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据介绍,“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引起了行业的日益重视。在此背景下,1997年,天科院建造了水运工程环保试验厅并购置了相关试验设备,在水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深入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和环保设计等研究和咨询工作。同时,为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沿海和内河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研究,天科院相继建造了内河、河口及海港等综合试验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目标,而我国正开始大规模进行内河航道整治建设,内河通航条件虽大为改善,但是内河海损事故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2007年,水上通航安全和环保试验厅顺利竣工并购置了相关试验设备,用于进行内河和港口通航条件、水流与船舶的相互作用、通航安全论证等技术研究工作。
随着近岸深水岸线资源日益匮乏,我国的港口工程逐步向深水化、离岸化方向发展,但随之也遇到了新的课题,尤其是波浪问题更加突出。要提高波浪港池模拟多方向不规则波的能力和效率,必须研发更高水平的波浪模拟设施。天科院在考察日本后,于2008年成功建成了“L型造波机”。该造波机消化和吸收了日本和欧洲最新的造波技术,并进行创新改进。
“这台L型多方向主动吸收式造波机现位于我们的大型海岸动力环境试验港池中,它能够模拟风、浪、潮和流的动力环境,是我国首台,且目前也是我国唯一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L型主动吸收式造波机。”张华庆补充道。
即将开工建设的大比尺波浪水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波浪水槽,在室内可生成3.5米波高的大浪,用于波浪-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研究,提高港口水工建筑性能设计水平和港口工程原始创新能力。
凝聚共识,在全员努力中持续发展
可同时模拟水流、泥沙、波浪及船舶通航等多因素影响的大型海港和内河综合试验厅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科研综合试验厅;
正建设的土工离心机试验平台,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先进并专门针对港口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的土工离心机;
环境风洞试验室是国内最大的直流式风洞洞体之一;L型多方向主动吸收式造波机属我国首台……
在天科院,一大批背负国内“最大”、“首台”、“最先进”、“唯一”等称号的设备设施在“默默”工作并为行业“排忧解难”。人们有理由问,天科院科研条件建设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我们全院上下有个共识,那就是科研条件建设是科研能力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科研条件建设。无论是历届院领导班子还是各个中心、下属单位的负责人,都积极主动地推进天科院的科研条件建设。”天科院条件处处长李金合告诉记者,一期刚刚投入使用的大型水动力实验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水动力实验室。动议、酝酿并组织进行工可研的是上届领导班子,这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接过了接力棒,开工实施建设。正是两届领导班子的“接力赛”,才让天科院拥有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水动力实验室。
在天科院,有一台名为“通航安全模拟器”的设备也体现了天科院人对条件建设的高度重视。类似于飞行员训练时的模拟器,该设备通过三维模拟将港口与内河进行情景再现,以解决海港与内河的通航安全问题。2006年财政部首次设立了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院领导亲自组织,课题组利用已掌握的技术和平时搜集的数据资料加班加点编制申报书,第一次申报就成功获批。如今该设备在通航安全论证领域仍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李金合对此颇有感慨,“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事后我们才知道,由于该项资金是首次设立,当年申报的项目并不是很多,而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短评:发展是硬道理 条件是硬实力
“发展是硬道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百舸争流的今天,一家科研单位要立足,必须牢牢把握科研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
科研条件是科研能力的基础。一个科研单位如果科研条件无法做到“实力过硬”,再先进的技术、再优秀的人才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天科院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便是通过打造一流的科研条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积极向“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迈进。今天,座落于滨海新区的天科院拥有着一批背负国内“最大”、“首台”、“最先进”、“唯一”等荣誉称号的设备设施。一流的设备,加上优秀的团队和拼搏创新的科研精神,天科院的科研业务取得快速增长,连续十年科研业务规模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其中国际科研市场占比超过10%。仅2011年度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授权专利5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件。
科研条件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添砖加瓦”。据了解,天科院全院上下高度重视科研条件建设,通过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最新要求、积极用好各项政策等途径,实现了科研条件建设的跨越发展。这些经验对于其他科研单位而言不无启示。